热烈祝贺赵忠贤院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01-09
文章来源:
 
 
  1月9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赵忠贤院士颁奖。
  赵忠贤院士简介:
  赵忠贤,1941年生。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50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
  超导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直推动着量子理论的发展。超导体在能源、医疗、信息、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21世纪战略性技术储备之一。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广泛应用受到影响。 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的第一个主要贡献是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1987 年二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赵忠贤因此于1987 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物理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奖项。1989 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基于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发展了一种新思路: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带领团队率先将Pr替代La,将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他们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给出了NdFeAsO体系临界温度与晶格常数关系的相图。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赵忠贤被授予Matthias 奖,这是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
  赵忠贤积极倡导和推动我国高温超导研究。1976年,他在开始高温超导探索的同时也积极地推动全国开展研究,十年的积累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很多人已经成为领军人物和国际上该领域的一流学者,几代优秀的人才已担负起实现新突破的责任。
  赵忠贤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1997年担任第5届国际超导大会主席。2011年担任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主席。2018年还将担任第12届国际超导大会的主席。赵忠贤目前仍在坚持高温超导研究。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专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