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理论和计算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超导、拓扑、纳米、表面、极端条件等多个学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学、光学、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聚焦基础前沿问题,扎根中关村科研攻关外,物理所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投入北京科创中心怀柔科学城(综合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全所上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物理所现有超导、表面物理、磁学、光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凝聚态理论与计算、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清洁能源、怀柔研究部12个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应用物理中心、超快物质科学中心、清洁能源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构成了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物理所还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科院电镜技术联盟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

  截至2023年底,在物理所工作和学习过的院士专家共有80余人。目前在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

  物理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是1985年国家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23年,物理所深入贯彻落实院党组决策部署,强化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攻坚克难,协同推进。物理所发挥科研优势,积极争取并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交流,促进成果转化。

  2023年,物理所深耕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科研成果。基础研究方面,发现里德堡莫尔激子,为在固态体系中利用里德堡态激子进行量子模拟和量子多体物理研究做出重要铺垫;原位电镜确认立方冰,澄清了低温冰晶体结构的争议;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大脑神经递质转运体VMAT2的转运及药物抑制的分子机制和外源核酸诱导的原核生物短Ago蛋白系统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CZTSSe太阳能电池14.9%认证效率的新世界纪录;开发了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锂电池(711 Wh/kg);钠电池和固态锂电池实现量产装车等。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研发出新型金属激光加速器,为发展小型激光加速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利用高品质因子的集成氮化硅微腔与二氧化硅悬空薄膜复合结构实现了高灵敏超声波传感器;依托物理所建设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完成工艺验收,20个实验站全面对外开放,用户成果陆续发表,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等等。

  2023年,物理所多个研究团队及科研人员荣获各类奖项及荣誉。赵忠贤院士获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陆凌被授予2022-2023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物理奖;陈小龙获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靳常青团队项目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李泓团队获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靳常青团队获2023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泓团队获2023年度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技术创新奖。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2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503篇;近十年来(2013-2022)被SCI收录的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4913篇,被引用次数142448次。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9家,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和江苏。2023年,物理所下设企业吸引多家社会资本投资,在锂电池、钠电池、碳化硅、钕铁硼等多个领域引导国内产业发展。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方,获得了社会机构的高度认可。天科合达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覆盖碳化硅衬底全生产流程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北京卫蓝在湖州、深圳坪山、绍兴等多地建厂投产,深入开展超长续航动力电池和超高安全储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并在2023年完成公司股份制改制,推动公司上市进程;天科合达深耕碳化硅衬底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立了国内第一条碳化硅衬底中试生产线,是国内最早实现碳化硅衬底产业化的企业,成为国内碳化硅衬底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和产业化先驱,目前已相继实现2英寸至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成功研发以及2英寸至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规模化生产。

  物理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23年主持多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积极有序推进恢复线下国际交流,支持科研人员主动开展国际合作。组织首届物理所-德国洪堡大学全球青年学者会议,培养全球国际合作青年力量。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有中文期刊《物理》《物理学报》,英文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四刊各具特色,服务科研事业,助力学术交流。

  物理所在深耕基础研究、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坚持在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活动举办、科学文化凝练、科学精神传承方面,认真探索,推陈出新,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承担了赋予的社会责任,为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