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特色活动之一
2018-01-11
文章来源: 清洁能源党支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如是说;而中科院清洁能源前沿研究重点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探寻清洁能源的绿色使者和践行者。它是一个集能量高效转换、储存和利用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集体,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又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几年来,实验室组织并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努力争取更快地解决清洁能源转换、存储和高效利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出新的清洁能源产业。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积累,清洁能源实验室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目前多个研究方向上均实现了不同程度/阶段的重大产业化应用进展。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研究员带领的固态离子学及锂离子电池团队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为中国锂电池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领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激励实验室广大党员同志更好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贡献,2017年12月22日下午15:00,清洁能源实验室党支部在B楼Ⅱ404会议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活动---“传承与创新·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座谈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锂电池团队的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胡勇胜研究员为大家作报告,所长特别助理/党办主任魏红祥、党办副主任王玉参加了此次活动。座谈会由清洁能源支部书记梅增霞主持。
  陈立泉院士是我国锂电池事业的带头人,他是一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领域都成绩斐然的科学家。陈院士于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76年去德国后专攻固体离子学,合作研究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回国后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他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A型锂离子电池,1998年建成国内第一条年产20万只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1998年作为技术总监,和黄学杰研究员一起创建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了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开始了车用动力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座谈中,随着一张张老照片的播放,陈院士侃侃而谈他的锂电池研究之路: 1976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固体所与锂电结缘; 1998年建成中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2001年拜访万钢、争取车用锂离子电池研究纳入国家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之内……这一段段经历,仿佛一幅幅有生命的画卷一般,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刻进了在座每一位同志的心里。陈院士以他丰富的阅历和质朴的话语告诉大家:时刻准备好自己,这样机遇来临时,你才有可能抓住它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2016年,李泓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分别将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电池两个项目推向了小试和中试。李泓就自己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的经历谈了不少感悟,其质朴无华的科学家本色在他的叙述中表露无遗,我们不难看出他取得目前研究成果的主要根源。他提到了二十多年前在兰州大学求学期间的几许困惑:毕业以后干什么?但是在这些年的科研生涯中,这个困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做什么能对社会有重要贡献?”和“什么事值得自己奋斗一生?”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他认为,理想是一个人内心最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只要是以改变国家的状态和局面为出发点,不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得到的利益和位置,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那么个人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机遇自然而然也会宽广许多,最后一定会取得重要的成就。这与党办主任魏红祥在讲座开始时的致辞不谋而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我们能够做成每件事、获得成就感最重要的内动力!李泓还强调了随时保持向别人虚心学习的心态是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的团队合作应该是基于无私的分享和共同的进步;做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要把“市场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想清楚;搞基础研究是为了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它能产生哪些材料、带来什么应用,这是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应用研究中特别需要关注和坚持的一个事情。
  另一位嘉宾---胡勇胜研究员于2008年入选中科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员计划后回到了物理所工作。他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固体离子学和新型二次电池及其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在钠离子电池这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低成本电池研究领域获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推进其中试技术的发展。他连续3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曾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15)、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奖(2015)、入选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钠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座谈中,胡勇胜讲述了他在大学、研究生、博士后等阶段树立不同的目标对于他的科研工作及产业开发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的方向走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坚持是胡勇胜分享给大家的一个关键词:通过介绍自己考研期间的几件趣事,他告诉大家,只有坚持,才可能走到最后。另外,“专注做一件事”也是他留给大家最深刻的一个印象。2010年清洁能源实验室组织的新能源论坛第一讲中,锂电领域著名教授Jean-Marie Tarascon在报告的最后提到了钠离子电池,引起了胡勇胜的关注;充分调研后,他决定以这个课题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并且获得了团队所有成员的大力支持。7年间,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在钠离子电池这个新研究方向上开花结果:座谈中,胡勇胜展示了他们刚刚取得的重要成果---研制的12Ah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17Wh/kg,并组装了48V/10Ah的钠离子电池组,在电动自行车上进行了演示,为钠离子电池将来应用于低速车、物流车、农具车和分布式储能等奠定了基础。
  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中,三位科研人员和在场的党员同志分享、交流了他们在基础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在场的广大党员同志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他们作为出色的科学工作者所拥有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对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工作中传承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座谈会结束之际,陈立泉院士鼓励在座的每一位党员同志,“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继2016年底寄语“不畏浮云遮望眼,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后,他给大家的又一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