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基础研究有突破 奖励结构更优化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喻思娈
  作为科技奖年度盛事,今年国家科技奖项目有何特点、评审体现了什么导向?就此,记者采访国家奖励办相关负责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大会获奖项目的一个亮点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物理性质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前该奖项已连续三年空缺。

  该项研究的一大重要意义是确定了铁基超导体是新一类的非常规超导体,并激发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探索和研究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热潮。

  此外,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在恒星演化和特性恒星的形成、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高分子复合材料微加工制备及其物理与化学问题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重要进展。

  他表示,农业科技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业领域连续4年收获一等奖,今年由袁隆平领衔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负责人还表示,我国在重大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国防与国家安全等领域也产生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其中,“上海光源”研制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使我国光源亮度提高了1万倍,总体性能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浙江大学与企业联合攻关,研制的“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突破了国外在高端控制装备核心技术上的垄断,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奖励引导方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授奖进一步优化了奖励结构,减少奖励数量,突出鼓励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发明创造。同时,加大了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

  据介绍,与2011年相比,2013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进步奖三大奖总数减少61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从2011年的283项减少到今年的188项,成为2000年以来授奖最少的一年。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奖励强化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导向。2013年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开辟了专家推荐渠道。今年通过该渠道有1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施章杰教授只有39岁,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本次授奖还加大了对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2013年3个创新团队通过评审,创新团队奖励开始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在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加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13项一等奖中企业牵头完成的就有6项。

  该负责人还表示,今年还突出了对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以及对学术严谨和科研诚信的引导。在评审方面也强化了小同行的专家评审制度和全程监督管理,以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11日 06 版)

 

媒体扫描
·
人民日报:基础研究有突破 奖励结构更优化
相关视频
新闻联播[17201402163837GMT].JPG
360截图20140113112731957.jpg
光明网访谈:“铁基高温超导”获奖背后的故事.jpg
新闻30分.JPG
新闻联播.JPG
共同关注.JPG
中国新闻.JPG
W0201401096056139244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