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本次苹果树月谈请到北京大学的李强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阮曼奇副研究员。两位专家精彩的报告使大家对Higgs粒子相关的研究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与会者皆对报告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他们进行探讨。
Higgs波色子是在1964年提出的,被称为“上帝粒子”,而它为何如此备受瞩目,以至于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和彼得·希格斯(Peter W. Higgs)因预测了基本粒子——Higgs玻色子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iggs玻色子是物理学家们从理论上假定存在的一种基本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莱德曼更形象地将其称为“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李强教授和阮曼奇研究员严谨而深入的讲解,使在场师生对Higgs波色子这个传奇而又富有色彩的名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李强教授在报告伊始重点讲解了Higgs波色子相关的理论知识,随后讲解了LHC测量方法的基础知识与主要内容。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种粒子极像Higgs玻色子,这一结果也标志着已在LHC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阮曼奇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正在筹划建造的一种新的探测器系统——CEPC,为尽可能精确的了解Higgs粒子的性质(质量,自旋,宇称,CP破坏等),进而发现新物理,需要在大型对撞机上测量。而CEPC-SPPC有两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用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第二阶段则是将其升级为超级质子对撞机(SPPC)。正负电子对撞机有本底低且初态精确可调的特点,而CEPC的质心能量可以轻松达到Higgs粒子的产生阈值(~240 GeV)进而产生大量的干净Higgs粒子(Higgs工厂),利用CEPC,人们可以对Higgs粒子以及其他的标准模型粒子(比如Z粒子)进行精确测量。
两位研究员的报告不仅令在场各位了解到了更多关于Higgs粒子的知识,同时体会到了物理之传奇,科学之神秘,感受到了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里,还存在于科学中。
报告人简介:李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教授。李强博士在北京大学获得本硕博学位后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与瑞士的科研机构访问工作多年。目前主要从事LHC上CMS实验的数据分析,以及中国未来Higgs工厂CEPC的物理模拟预研工作。其领导的团队在多规范玻色子电弱测量及双规范玻色子奇异共振态寻找等方面做出了领先甚至是原创的重要贡献。李强博士已在Phys. Rev. D,JHEP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同时也是Phys. Rev. Lett, Phys. Rev. D, Euro. Phys. Journal. C与Euro. Phys.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李强博士于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中心第一届青年优秀人才称号。目前担当CMS实验Generator组官方L3级Convener(2015-2017),以及中国未来Higgs工厂CEPC的物理模拟组的共同协调人。
阮曼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转入理论物理方向。2005 - 2008年赴巴黎参与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同年底获博士学位。2008 - 2013年于法国综合理工学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以中科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员项目返回中科院,进行CEPC探测器优化、物理模拟等课题研究。
苹果树月谈,一个每月偷得半日闲的约会,一个所有参与者的舞台,或许,还是一棵“牛顿”靠着的“苹果树”。
苹果树月谈诚邀物理所全体同事参加!
![]() |
报告现场
(首页图片来源:译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