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也要有“温度”——物理所举办新闻写作培训
2015-11-16
文章来源: 综合处
  11月11日下午,物理所举办了新闻写作培训班,邀请到分别来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的两位优秀科技新闻记者齐芳和邱晨辉为大家作报告,介绍科技新闻采写经验,讲解新闻写作要领与技巧。来自各部门的职工和学生近80人报名参加。综合处处长魏红祥主持培训会。
  光明日报科技天地版主编齐芳长期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对口采访中科院已达十年之久,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她做了“科技新闻与媒体选择”的报告,首先以最近的科学突破奖的新闻报道作引,讲述了材料准备对媒体记者的重要性。接下来介绍了新闻的定义、媒体的分类、报道体裁分类等专业知识,提醒大家注意不同类型的新闻在篇幅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在讲解如何选择媒体、科技新闻报道需要哪些素材时,齐芳也表达了媒体作为新闻把关人与议程设置者的作用。她结合其采访科学院十年来的经历,穿插了大量采写时发生的小故事,教给大家面对危机公关、虚假新闻、错误报道等情况时应如何应对。她同时表示,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物理所很多前沿、尖端的科研进展普通大众难以理解,很多时候就连记者写完稿字后都还没弄懂,希望今后能够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做好科普,也希望科学家们也转变观念,多多了解如何与公众打交道,如何把专业科学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公众听。
  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邱晨辉曾获教育部教育新闻特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等荣誉,他的报告题目为“科技新闻写作漫谈”。邱晨辉的新闻作品以语言犀利、故事生动见长,他在报告中更多地在传递他的新闻理想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他认为,把人写活的文章都拥有一个个的典型事例的支撑,这样的报道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记者在写人物专访、专题报道时最需要的就是故事,科研人员能够提供也许自己习以为常但是离普通大众很远的小事,也许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
  报告进行了两个小时,之后在场人员又展开了持续一个小时的提问与热烈讨论。《物理》编辑部主任王进萍在讨论中表示,此次培训感受最深的是,科技新闻不应该是冷冰冰硬梆梆的,也要贴近大众,要有“温度”。
  魏红祥处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希望此次讲座能进一步加强我所人员科学传播意识,提高我所新闻质量,提升科技新闻写作水平,鼓励各位科研人员与学生动笔写科普文章,让我所的科研进展不再艰深难懂。
魏红祥处长主持会议
光明日报记者齐芳
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
培训会现场